職.人.故.事

大自然的贈禮:豆中之王馬太鞍

更新日期:2025/07/02

分享:

 

樹豆不僅是一種豆類,更是大自然賦予的獨特獻禮。樹豆以其豐富的植物蛋白、八種人體必需胺基酸、鋅、鐵、維生素B群與E等多重營養,被譽為「豆中之王」與「窮人的肉類」!特別是花蓮的樹豆,在肥沃的土地上以自然農法栽種,蘊含著土地的純粹香氣。品嚐樹豆,不僅能補充元氣、強健體力,更對攝護腺及胰臟有益,是健康飲食的絕佳選擇。不論入菜、熬湯,還是做成零食都具有豐富口感,是好吃又照顧身體的天然食材。

 

馬太鞍樹豆,歷史與文化的連結

 

樹豆(Pigeonpea)是一種耐旱又耐貧瘠的熱帶作物,起源於印度,並在約五千年前至荷蘭時期引入臺灣。在臺灣,樹豆與原住民族群的生活文化密不可分,特別是阿美族、排灣族、布農族、魯凱族等。對阿美族而言,樹豆有「馬太鞍」(Fata'an 或 Vataan)之稱,光復鄉的馬太鞍濕地便是其故鄉。早期阿美族人將樹豆視為吉祥物及旅行乾糧,走到哪便播種到哪,使得光復鄉遍佈樹豆。對許多部落而言,樹豆更是每年耕種的起始,族中的Ina(阿美族語的媽媽)會相約一同種植。樹豆的產季主要集中在冬季,大約是11月到隔年2月 之間,媽媽們收成後也與大家分享,象徵著分享與家的味道,具有療癒人心的力量。

 

卓越的營養價值

 

樹豆因其高營養價值而有「豆中之王」的美譽,並被開發中國家稱為「窮人的肉類」。它富含20-22%的蛋白質、55%的澱粉,以及八種人體必需胺基酸,同時含有豐富的鋅、鐵、維生素E、維生素B1和B2。值得一提的是,樹豆因其高含量的鋅,被部分原住民稱為「原住民的威而鋼」,研究顯示對攝護腺及胰臟有益。黑樹豆更因含有花青素,成為較為稀有的品種。此外,樹豆根系發達,能深達2-5公尺,具有優良的固氮作用,可使土壤更加肥沃,是能全方位利用的作物。

 

多樣化的食用方式

 

樹豆的食用方式非常多元,常見品種有黑、白、紅、黃及花色。在原住民部落,最經典的料理莫過於將樹豆與排骨、豬腳或雞腿等油脂較高的肉類一同熬煮成「勇士湯」。樹豆能吸收肉類的油脂,讓湯頭濃郁卻不油膩,口感絕佳。除了煮湯,樹豆葉也可作為蔬菜食用,而嫩莢果則與毛豆口感相似,別具風味。早期的阿美族孩童甚至會將炒熟的樹豆子當作零食。花蓮農改場也持續輔導農友提升栽培技術,期望能提供更優質的樹豆。

 

花蓮樹豆產品推薦

 

儘管樹豆因主要仰賴人工採收而難以量產,導致市場上不易購得,但花蓮地區仍有許多農會和業者致力於推廣樹豆產品,讓更多人能體驗這份在地好滋味。以下是一些值得嘗試的花蓮樹豆相關產品:

  • 樹豆麵:將樹豆融入麵條,帶來獨特風味,每包300公克。

(圖片資料來源:花蓮縣農會)

  • 花蓮黑糯米樹豆乖乖:結合了地方特色與大眾零食,口感新奇,帶有胡椒香氣。

(圖片資料來源:花蓮縣農會)

  • 紅燒樹豆生鰻魚罐頭:結合樹豆與鰻魚,透過紅燒手法熬煮,醬香濃郁、入口即化。

(圖片資料來源:花蓮縣農會)

透過支持這些產品,您不僅能品嚐到花蓮樹豆的獨特魅力,也是對當地原鄉文化與農民的鼓勵。

 

立即選購花蓮樹豆好物!

 

分享: